人皆有食——不仅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梦想,也是全球每一位公民的梦想。
我们很少挨饿了
我们注重健康,告诉自己不要高油高碳高热量;
我们注重身材,吃一次大餐饭前酵素饭后运动;
我们注重品质,购买前会看生产日期和配方表;
我们甚少了解——有6.9亿人在挨饿。
挨饿的滋味儿没有好受的
我们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们见过餐厅里贴的“光盘行动”海报;
我们或许还从家中老人那里了解过灾害年代的饥荒;
然而真的意识到食材不足,可能还是通过疫情抢菜和超市囤货。
6.9亿——来自20世纪70年代的殷殷目光
1972年,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
1973年和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
1979年11月,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粮农组织创建纪念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以期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与饥饿和营养不良做斗争。
Leave NO ONE behind——不让任何人掉队
在世界范围内,超过80%的极端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其中许多人以农业和自然资源为生。他们通常是受自然和人为灾害影响最严重的人,并且由于其性别、种族或地位而经常被边缘化。对他们来说,获得培训、金融、创新和技术并非易事。(摘自中国绿发会对粮农组织官网译编)
粮食搞上去,浪费降下来
数据说2022年饥饿人数创历史新高,我们知道实际或许不止。
2022年初,俄乌战争爆发,我们或多或少从手机上收到了《粮食协议才达成,俄军袭击乌港口》《俄乌冲突——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正在到来》《俄乌战争重创世界粮食供应链》等诸如此类的新闻推送。
我们依旧可以有选择性地用餐,关心疫情与大气污染——总归是要戴上口罩的。
我们对“粮食”二字稍显麻木,因为普遍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说——恩格尔系数越低,个人收入越高。
换言之,在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前,很多人向外的表象和向内的麻痹都是——我活得游刃有余,不需要为“吃饭”这种小事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