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摊面积的相关问题,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公摊面积和商品房预售制可以说是房地产界的两大“毒瘤”。其中商品房预售制让虽然说让开发商资金周转更加方便,但是让购房者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如果开发商资金出现问题,那么工地停工,最后还是花了全部积蓄的购房者承担一切。特别是现在楼市行情下行的时候,更多的开发商一旦运营出现问题,资金链就会断裂,导致楼盘停工甚至烂尾。
如今关于现房销售国家已经出台多个政策,2023年1月17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现房销售,继续实行预售的,必须把资金监管责任落实到位,防止资金抽逃,不能出现新的交楼风险。”
并且在:短短一个月内,已有山东、安徽、河南、四川四省及雄安明确了现房试点。
山东、安徽、四川都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开展现房销售试点,但河南明确点出了两个试点城市:郑州、开封。
并且为了让那些停工的楼盘尽快复工,国家多次出台“保交楼”政策,多地出台纾困基金促进“保交楼,稳民生”。那剩下的就是消除公摊面积这个“毒瘤”了。
众所周知,现在的高层住宅都有一个得房率,得房率对应的就是公摊面积占去了多少。如果得房率是75%,那就意味着你的房子有25%的面积被公摊掉了。所谓的公摊主要是小区内的公共面积,比如楼梯、电梯井、走廊以及一楼大堂等空间。
要说公共空间确保了业主居住舒适度的高低,比如电梯空间大,乘坐就更舒适,放置担架也更轻松;走廊宽一点,经过的时候也会更加宽敞,不会那么压抑。包括一楼大堂空间更大,挑高更高,看起来也会更加霸气、高档。
可问题是,现在不少开发商在公摊面积上估计设计一些陷阱,等着购房者往里面钻。比如有网友表示自己买的139平房子,公摊居然达到了42平,直接一个一室一厅就这样被公摊掉了。
并且还有的业主去找开发商理论,人家直接拿出来合同说当初签合同的时候就已经注明得房率多少,并且有些黑心开发商还会利用一些合同上的小技巧,来故意让购房者无法发现其中猫腻,最后即便发现的时候也无济于事,只能认栽。
不仅如此,公摊面积在后期物业费、暖气费等费用的收取上,也是按照建筑面积来算的,而不是公摊后的实际面积,这就更让业主表示不理解了。
其实关于公摊面积,在2022年就有政协委员建议取消了,普通洋房和高层住宅公摊在10%-30%之间,部分业主1/3购房钱浪费了;而且物业费、采暖费都是按套内面积+公摊面积交费,收费不合理,业主损失较大!
还有多个专家和企业高层表示,公摊就是对购房者赤裸裸的抢夺!通洋房公摊8%-13%,高层15%-30%;购房者按“套内面积+公摊面积”交物业费和采暖费损失较大,物业公司、暖气公司长期获益!
就在大家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越来越高涨的时候,没想到国家发布了新标准GB55031-2022《民用建筑通用规范》,2023年3月1日开始实施。
也就是说,从3月1日开始,房屋的建筑面积将从建筑物外轮廓设计完成面开始计算。面对这个情况,有人表示以后或许很难在看到干挂石材的外立面了,因为那会导致业主的公摊面积更大。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自从执行了房屋预售制度,公摊面积已经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我们买的房子实际利用居住面积远远小于房产证所标注面积,以此产生的物业费,水电,公摊费用已经让许多家庭开销有点吃不消。
那么这个时候又将公摊面积进一步扩大,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究竟是好是坏,这个标准的执行是考虑了民生还是听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