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白,农村婚恋习俗的演变
先说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三十多年前,我的一个亲戚的女儿,高中毕业,在供销社做临时工。她很漂亮。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现役军官。小伙子很帅,和这姑娘很般配。媒人介绍之后二人书信往来,交换照片,谈得很火热,很有成功的希望。等到小伙子探家时,便邀请姑娘去他家过一天。这是一个仪式,只有订婚了才会请女方过一天。
姑娘满心欢喜,精心打扮,特地买了一双最流行的白色运动鞋穿在脚上。谁知这双鞋坏了大事。在男家吃完饭后,小伙的父亲很客气地说,闺女,回去吧,这亲事我们家不做了。
姑娘大吃一惊,所有客人包括媒人也都大吃一惊,事情不是发展得好好的吗?怎么反悔了?都来调解,询问原因。老头冷冷地说,还没过门,就想晦气死我家呀!
大家这才意识到是姑娘那双白鞋惹的祸。不管大家怎么劝说,老头就是不答应,还发狠说,如果儿子要结这门亲事,就永远别进家门。
一双时髦的白鞋,毁了一桩亲事。
这故事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很难相信也很难理解,那是他们不知道或者说不理解中国的乡村文化。在乡下人看来,红主喜,白主丧。只有红色才代表喜庆,而白色只能代表丧逝。女孩大了,头绳都是红色的。只有父母去世,才用白布条扎辫子。平时穿的黑鞋,父亲或者母亲去世,来不及做白鞋,便在黑色布鞋上蒙上一片白布。
姑娘出嫁,棉袄和棉裤一定是红色的,鞋也是红色的,花轿也是红色的,喜房里双喜是红色的,新娘的嫁妆箱子柜子都漆成红色的。婚床也漆成红色的。
不仅是结婚,就是过年贴的对联也是红色的。放的鞭炮最外面一层也是红色。生活中所有喜庆的事和物一律用红色来表达。
红色温暖,热烈,也足以担当中国人对于喜事的向往和追求。
而白色只能表达对失去的亲人的哀思。孝袍,孝巾,孝帽,孝绦,孝鞋都是白色的,连扎裤脚的带子都是白色的。挽联,旗幡,灵堂的对联,金山雪柳也是白色的。
如果该用红色的时候,该用红色的地方,你用了白色,那被认为是对主人家的诅咒,犯大忌讳。那个姑娘在订婚那天穿一双白色的鞋子去男家,被认为是对男方的诅咒,一点也不奇怪了。
这种对红色和白色赋予的意义,最先抛弃的是城里人。因为最先接触西方文化的正是城里人。最具颠覆意义的是婚纱。结婚穿婚纱也是外国传来的,而婚纱是一片洁白。据说白色代表爱情纯洁无暇。这是西方人赋予白色的意义。
这事没有对和错。西方人认为白色有这样的意义,你接受了,你就穿白色婚纱结婚就是了。这事只说明你抛弃了中国人的观念,接受了西方人的观念。
这事先在城里兴起,据说一张婚纱照就得几百块,最贵的上千块。后来传到小县城,最后也传到乡下。姑娘出嫁,花上几千块钱,找婚庆公司,派一个主持人来主持一场西式婚礼。新娘穿着白色婚纱,裸露着上半身,也算是洋气一回,做了一回假洋鬼子。
值得庆幸的是,那小故事说的小伙子他父亲那辈人早死光了,中国的乡村文化也就到他们那辈人为之止了,如果他们还活着,肯定被活活气死。
中国人最崇拜洋人。所有洋人的东西都是好的,都要毫无保留地学习、模仿,照办。明明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偏偏名字叫张乔治,或者叫王查理,以为这样一叫,就真的变成乔治或查理了。
还好,直到目前为止,对于白色的寓意还没有完全被忘记。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还没有看到哪家过年贴白色对联,也没有看到哪家丧事穿得大红大紫。
抛开红色白色不谈,年轻人的婚恋也和过去大不一样。过去那一套被斥为封建糟粕,早被抛进历史垃圾堆。早些年,乡下人对婚嫁这事是非常重视的,被称为终身大事,必须要三媒六证。从媒人提亲开始,直到办完喜事,不知道要举行多少仪式,过多少关门。那时从订婚到结婚最少一年,有的订婚早,十四五岁就订婚,十八九岁才结婚,中间要过好几年时间。在这漫长的几年中,一对恋人甚至没有单独说过话。但说来奇怪,那时的婚姻非常稳定,离婚这事比一场地震还让人吃惊。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在手机上聊几次天,说不定就相约见面了,然后就住到一起。住到一起才发现两个人脾气完全不投合。不过没关系,分开就是,反正谁也管不着谁。多试几次就行了,最后总能找到合适的人。
和去菜市场买菜一样,轻率,随意。
年纪大的人,看不惯。看不惯也没办法,还要接受。世道走到这一步,顺着潮流走,还能插嘴说句话,如果抱着过去的老观念,连说句话的机会都没有。
对于世事,一般老年人选择沉默。
我也选择沉默。我说这事,不敢说哪样是对的,哪样是错的。这事很难分出对和错。我只能说,中国的乡村在衰败,乡村文化是个急性子,在乡村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就匆匆忙忙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