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玉石之王」美譽的翡翠是怎麼形成的
翡翠之所以有「玉石之王」的美譽,除了其本身的美麗和價值之外,還有與其本身的稀有性和其形成的條件極為嚴苛有關。翡翠原石之所以成為賭石,這與翡翠的稀有性和其形成的條件息息相關,以下我們將對翡翠的形成條件進行簡要分析。
翡翠是由硬玉為主的無數細小纖維狀礦物微晶縱橫交織而成的緻密塊狀集合體,屬於硬玉,它的質地堅硬,晶體呈粒狀、纖維狀或者柱狀的晶體組合體,玉質細膩。對於其成因,民間傳說很多,但沒有科學依據,在地質學大發展之前,人民認為他是一個迷;而有的則認為它和鑽石一樣,都是在地殼內部,經歷數千攝氏度高溫,在高壓條件下結晶而成。
簡單的說,翡翠的形成的原因有4種說法;
1.翡翠的形成是因為在高壓條件下,岩漿侵入超基性岩中的殘餘花崗岩漿的脫矽產物。
2.在區域變質作用時,原生鈉長石分解成硬玉而形成。也有人認為在地殼板塊碰撞產生壓扭性應力和低溫作用下,鈉長石先形成變質程度較低的藍閃石片岩,然後才變成硬玉而成。
3.在一定的壓力下,花崗岩脈和談色輝長石岩類岩脈在鈉的化學勢高的熱水溶液作用下發生交代而成。
4.翡翠是由近硬玉矽酸鹽熔體結晶而成,這種熔體來源於300~400千米處地幔中廣泛存在的鹼性輝石層。
對於高溫一說,學術界反對聲很大。日本砂川一郎教授曾經在《話說寶石》中指出,翡翠是在10000個大氣壓和比較低的溫度(兩三百攝氏度)下形成的。對此,美國不少專家也進行了大量的仿真實驗,並對世界各地的翡翠進行考擦,他們一致認為,翡翠是在低溫高壓天劍下變質而成。
翡翠的主要成分是鈉鋁矽酸鹽,它是在高溫低壓的情況下,且有鈉元素的存在,歷經地質演變才緩慢形成的。從這一點看,翡翠應當是在低溫高壓的情況下形成的。但是,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地球由地表到內部,越靠近內部溫度越高,壓力也越大。而翡翠在低溫高壓形成,那就意味著它不可能身處地幔較深的部位,那麼高壓從哪裡來呢?
根據目前學術研究成果來看,這壓力組合要來源是:地殼運動引發的擠壓力形成的。這點已經獲得地質學家的證實,凡是有翡翠礦床分布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較為活躍的地帶。
當然,翡翠形成除了低溫高壓之外,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鈉長石。據研究發現,凡是有翡翠形成的地方基本上都有鈉長石的霍城岩侵入體。在翡翠形成過程中,它所具有的去矽作用使翡翠得以形成。
概括總結一下,翡翠原石生成的地質條件非常苛刻,首先它必須在低溫高壓的地質環境中,其次,必須有硬玉岩和圍岩一超基性岩。這兩種岩石在整個地殼中的數量是十分稀少的,而且很難形成。有了以上兩個條件,還無法形成翡翠,還必須有微量鉻離子。鉻離子在一定的溫度下,能夠在漫長的時間裡源源不斷地侵入硬玉晶格,然後形成常見的綠硬玉。
當然,綠硬玉還不是特級硬玉。想要形成特級硬玉(翡翠原石),還必須具備諸多條件:
其圍石一定喲啊是高鎂鈣低鐵岩石。因為只有這種壞境下產出的翡翠原石才會純淨、底不發灰。
鐵的作用非常重要,鐵含量多會造成翡翠原石底發灰;但是沒有鐵,高質量翡翠原石難以形成。因為在缺氧的條件下,它所含的Fe3+會形成磁鐵礦而析出,不會進入翡翠原石內部晶格內,讓翡翠原石綠質量更好。至於幼稚翡翠原石,還需要經過地質作用和多次熱液活動後才能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翡翠原石成色過程是在熱液中進行的。遭受到大的地殼運動,則幼稚翡翠原石會產生大小不等的紋裂,影響其綠色品質。
從上面分析來看,翡翠形成難度大,幼稚翡翠原石形成的難度更大。也因為這樣,市面上高質量翡翠原石較為罕見。
在這裡,我們還要再提及翡翠原石的種類,我們都知道,翡翠原石分原生礦和次生礦兩種。原生礦的特點是,翡翠原石結晶顆粒粗大、水頭差,主要出產抵擋翡翠原石。如新坑無皮翡翠原石和山石都屬於原生礦。其中,無皮翡翠原石沒有經過風化,玉質直接外露,存在於原生翡翠原石礦床中;而山石經過風化,表皮有一層較薄的外皮,形狀多角,沒有磨圓,大多出現於原地的山坡上或者堆積的山谷里。
水石和水翻砂石則屬於次生礦翡翠原石。其中,水石表面有一層薄皮,手感光滑、磨圓,往往出現在河流底部;水翻砂石的皮厚,它是在古河道乾涸後經過風化而形成,大多出現在古河流階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