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具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的质地,它是大自然的精魂,是美石中的君子。东汉许慎释玉,称其有“五德”。
《五经通义》亦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它表里如一,瑕不掩瑜;光泽滋润,刚柔相济;宁断不弯,不为瓦全;断口锋利,却不伤人;声音清越,却不张扬。
所以,中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却有一万年的玉文化。古人将玉精雕细琢、匠心巧妙,融入华夏文明以及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
玉集石头之精华与天地之灵气,又被人们加工为各种各样的佩饰品,譬如玉观音、玉佛、玉麒麟、玉项链、玉镯、玉坠、玉扳指等,当着吉祥物来佩戴,寄予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与梦想。
中国有君子佩玉之说
喜欢佩玉的男人
排除掉财富的因素外,往往是精致的男人
“君子如玉” 古人视玉如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中国人之爱玉,佩玉,玉的刚毅大气是属于男人的;玉的信实、达雅是属于男人的;佩玉的男人是磊落的。
玉的铿锵使佩玉的男人走起路来温文尔雅,没有邪念,来来去去光明正大。
佩玉的男人是内敛的
玉的质朴使佩玉的男人出入进退俯仰之间不张不狂,懂得聚敛内在的品质。
佩玉的男人是可依赖的
佩玉的男人不掩饰自己的瑕疵,是怎样就怎样。他温润有加,知道关心别人,并时时准备着为他人做些什么;
佩玉的男人是充满朝气的
佩玉的男人看上去精力充沛,乐观开朗。玉的冰凉还可以养心,养神,所以,佩玉的男人显得从容不迫,显得胜券稳。
玉坠悬于胸前,玉温和与体温一致的玉,它发着柔和光泽,那样的纯洁,那样的可人。
“人养玉,玉养人”,玉惜有缘人,人怜有心玉,面对这块寄托情谊的玉,幻想着自己就是那淡淡白光,心中的郁闷一点一点地被温暖、抚平、复原。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玉能补气,玉能辟邪,一个佩玉的人如果遇到不幸,玉会先碎,灾祸也会减轻,这叫“玉碎人全”。
有句古话说得好:“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作为一个男人,应该脾气好、度量大、胸襟广,性情温良,像玉石一样润泽。
一个男人脾气大,那他就是小人。爱发脾气的人,一生都会一事无成,成了也会失败。显然,脾气不是好东西。
这就是为何过去中国的男人都喜欢佩戴玉石,他们是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性格像玉石一样温润,内敛,不张扬,不轻浮。
玉石坚韧、温和、细腻、含蓄,由内向外慢慢透射出一种魅力无穷的美,这些特点与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好的玉石冬天拿在手里温温的,它不凉,不会冻着手的;而夏天相对炎热的天气又并不感到暖手,真是再好不过。
当然,男人佩戴玉石,原因并不仅在于此。男性佩戴首饰,在我国古已有之,而且表现形式极富大汉文化色彩。
《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因为“君子于玉比德焉”(孔子),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诗经》里也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即君子以玉象征高洁的德行。玉是君子的象征,古代男人带玉,就是希望自己像君子一样,或者自己本来就是君子。
国人历来以佩玉为美:帝王将相的冠冕上嵌着玉珠,达官贵人的腰带上镶着玉片,文人骚客的衣服上系着美玉,
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就连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也不忘给他偏爱的主人公脖子上挂块“通灵宝玉”。
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古代男人留长发,需束于头顶用簪子别住。老杜所使用的簪子,也一定是玉制的。如果他头上顶着黄灿灿的金簪,嘴里却吟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恐怕会让人感到别扭。
当今社会也不乏喜佩玉饰的雅士。这类人多具书卷气和文化内涵,他们之所以选择玉饰,固然由于它别具一格的文化意蕴、优雅含蓄的东方韵味、美丽动人的外貌形象。